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从俄反无人机装备看无人机与反无人机对抗

来源:     作者:软件信息服务站点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1日     浏览次数:         

从俄反无人机装备看无人机与反无人机对抗

士兵操纵着手中的“步枪”,随着调整枪口发射,几公里外的无人机便被“摧毁”,失去了作用,这就是俄罗斯军队的“鱼叉-3”反无人机装备。那么这把“步枪”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当今军事领域的无人机系统发展如何呢?未来的智能化战争在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技术的对抗上又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呢?

初露锋芒——浅析“鱼叉-3”新型反无人机装备

“鱼叉-3”反无人机系统是俄罗斯军队最新的便携式反无人机装备,由俄罗斯自动化和编程技术公司研发,于202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首次亮相,相比其前身“鱼叉-2M”系统有了更强大的性能和更丰富的功能,在此次俄乌冲突中崭露头角,取得不俗的作战效果。“鱼叉-3” 的外型被制成突击步枪的样子,长度超过1米,重6.5公斤,属于便携式武器,适合单兵个人携带操作。其射程为3.5公里,若高频使用则为2公里。它主要通过电磁脉冲攻击敌方无人机,并使用蓄电池续航,连续工作时间约为1小时。“鱼叉-3”系统外壳上覆盖有天线装置,内部的电子存储器存有各种无人机信息及相关打击参数。在使用时操作员仅需要通过目视在视距可视范围内瞄准和调整,将装备的天线对准目标无人机的方向就可以使无人机的电子设备失去定位能力,其发射的电磁脉冲也会将无人机与敌方士兵的通信切断,从而使目标无人机丧失侦察能力和战斗力。 “鱼叉-3”反无人机系统除了单兵携带使用外,还可以与固定系统进行配套操作。通过将其安装在有瞄准装置的专门基座上,操作员能够同时使用同一区域内的多台反无人机设备,甚至可以远程控制和遥控操作。其高效的打击效果和强大的便携性给单兵作战系统带来更丰富的进攻手段,在无人机反制领域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长缨在手——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的运用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迫于国际舆论、军费成本、政治利益等原因,同时伴随着明显的地缘性、民族性以及大国博弈的特点,展开的是一场涉及政治、军事、外交、金融、文化、能源等多元交织的混合战争。而在战斗一线尚未爆发全方位的高强度对抗,军事冲突暂且维持在有限规模内。尤其是在空中战场,俄乌双方均未出动大规模的战斗机群,未爆发激烈的制空权争夺,这为无人机的大量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战场环境和条件,其长航时、低成本、可消耗的优势也带来了优异的使用效果,达到了预期的使用目的。此次冲突中,俄乌双方出动的无人机以中小型侦察、察打一体的无人机为主,且参战频率较高,种类较多。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俄罗斯军队已出动“猎户座”“前哨-R”“海雕-30”等多种型号无人机作战平台,基本覆盖了各个高度、各种距离。然而尽管俄军无人机相比乌方列装数量多、规模较大,其新型无人机却储备不足,且出动架次少。例如俄军此次无人机主力为“海雕-10”和“前哨-R”系列无人机。其中“海雕-10”无人机2010年开始交付俄军,而“前哨-R”无人机在2020年才开始交付,首批不足30架。俄军另一型具备火力打击能力的“猎户座”无人机同样面临着数量不足且载弹量有限的问题,未能发挥出显著效果,导致难以达成非对称的作战优势。反观乌克兰方面,由于空中武装和防空力量的差距,在制空权的争夺上落于下风,无人机装备作为空袭突击、侦察骚扰的主力,自然受到乌军的青睐。加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援助,乌军的无人机主要来源于国外引进,其中包括“旗手TB2”“弹簧刀”“美洲狮AE”等无人机类型,同时乌克兰方面还向美国求购了MQ-9“死神”无人机,该机是当今先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曾完成刺杀伊朗高官苏莱曼尼的任务,具有极强的打击能力。由此观之乌军无人机种类丰富,使用样式多样,在战斗中为地面部队的行动提供了大量有效援助。
总的来说,此次俄乌冲突双方频繁部署使用无人机装备,不断提高无人设备的使用强度和作战地位,产生了人机协同的作战效果,察打一体、简单高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侦察机、战斗机主导的空中战场格局,对研究未来无人化、智能化作战具有十分深刻的借鉴指导意义。

后发制人——反无人机系统的变革发展

无人机领域的发展对反无人机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无人机系统市场的扩大和无人机类型的丰富多样化,反无人机系统被要求更加灵活高效,并要能够有效识别和检测敌方的欺骗干扰。推进反无人机作战理论研究、武器系统研制、试验演练演习已成为世界各国军事领域的热点课题。俄军此前便在一次演习中展示了电子侦察干扰、火力拦截以及烟幕掩护相配合的新战术战法,其中地面部队探测目标,电子战部队进行干扰压制,防空部队释放烟幕,将己方保护区域掩蔽起来的同时,又将敌方无人机目标击落。此外,精准打击、激光武器、电磁干扰等高新手段也层出不穷,构成对无人机进行监测、干扰、诱骗、控制、摧毁的有机整体。目前,反无人机系统仍在不断变革创新,智能化、多维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未来的反无人机系统很可能不局限于地理、电磁领域,将向网络甚至是认知空间发展跃进,进行多维度融合。面对无人机系统不断更新换代、咄咄逼人,如何实现“无人反无人,智能胜智能”的作战效果将是未来反无人机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克相济——矛与盾交织共存,共同发展

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全球形势波诡云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革新突破,未来战场也越发向人工智能、无人领域融合发展。人机协同将是未来作战行动中的一种典型应用方式,相应的智能系统、自动无人化装备也将被加速研发和大量运用。而无人机自诞生开始,渐渐从支援走向作战,从配角变为主角,既能满足现代战争中减少伤亡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战争无人化的要求,自然是各国军事竞争角逐的热点,其相关研发也不断掀起新的热潮。例如空射无人机、无人加油机、太阳能无人机等新成果的出现极大拓展了未来空中战场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美军近年来开展的“天空博格人”项目就是一种智能程序组成的软件系统,通过算法可操控无人机自主执行飞行、侦察、作战等任务,是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新型人工智能应用,将与有人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共同组成空中战斗网络。与此同时,反无人机装备的研发与列装也大量投入实战,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模式。如俄军的“木僵”反无人机枪,“柳树”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汽车场”电子战系统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反无人机领域,以实现对无人机威胁的快速侦测、持续跟踪及敌我识别,未来反无人机装备的发展活力也不容小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未来战场将是新型科技手段的角力场,是技术与技术的争锋,体系与体系的较量。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发现即摧毁”的威胁迫使各国不断打磨自己的矛与盾,开启压制与反制措施,力求对他国形成战略优势,造成降维打击。但无论如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是发展的基本动力,无人机与反无人机将如何在矛盾之争中创新完善,未来的无人智能化战争将怎样变化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思考。(董伟程 刘凯予 赵文博 赵文斌)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4日

来源:  光明军事

科技发展部 

打印  |  关闭
网站首页
Z6尊龙凯时
网站首页
Z6尊龙凯时